2014年5月10日 星期六

博紹醫學講座(2014/03)-淺談老人失智

淺談老人失智
講員:馮漢中 醫師
提供/博紹文教基金會  整理/黃佳祥



失智症是一種腦部疾病,常見於老年人。失智症不是一種單一的疾病,而是好幾種疾病因有共同的症狀而統稱為失智症。失智症是用來描述一種漸進式功能退化症狀的名詞。當醫師診斷病患罹患失智症時,這表示病患可能出現了明顯的記憶力衰退、智力喪失、思考障礙、社交及情緒功能障礙以及出現異常的行為等症狀。

通常我們會發現病患先出現的症狀是─病患會經常遺忘最近發生的事情,以及有困難去處理日常生活作息、以及過去熟悉的工作。對病患本身可能會出現的有個性改變、失去判斷力、說話時找不到合適的字眼來表達、思考障礙或是對於一些指示無法遵從等。

失智症有很多不同的類型,最常見的是退化性失智症,可分為以下三種病症:
‧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
‧路易氏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額顳葉失智症(Frontotemporal Dementia

失智症並非老人家的專利,除了老年失智症外(阿茲海默症),尚有早發型失智症及其他各種不同原因引起的失智症。失智症的成因有以三點:
    腦神經細胞的死亡。
    會伴隨三項病理組織受損的痕跡,包括:腦細胞外的腦斑,血管類澱粉病變,以及腦細胞內的神經纖維結。
    目前阿茲海默症的原因不明,但有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跟基因有關聯。

失智症是65歲以上國民最常見的神經性退化性疾病,發生的機會隨著年齡增加,65歲以上老年人失智症盛行率為4.97%,約每100人有45人會得到失智症。隨著年齡增加,發生機會每5年增加一倍。統計2012年台灣失智人口有19萬人,預估135年時有62萬人,145年時會達到72萬人。

常見的失智症症狀
症狀描述                                                正常的健忘            失智症的記憶喪失
記憶力喪失                      部分            所有的經驗
忘記東西或人的名字              偶而            漸近性
延遲叫出名字                    偶而            經常
遵循文字或聲音的指示            通常可以        漸漸不行
使用標誌或備忘  辨識環境的能力  通常可以        漸漸不行
可以描述看過電視或書中內容      通常可以        漸漸喪失能力
算數的能力                      經常可以        漸漸喪失能力
自我照顧能力                    通常可以        漸漸不行

失智症與精神(心理)症狀
‧憂鬱症,易怒,焦慮,暴燥,情緒多變,反抗敵對
‧躁動(無法平靜,叫囂,攻擊行為)
‧誤認(不認識家人面孔)
‧妄想(懷疑東西被偷,配偶外遇,有人要加害)
‧幻覺(看到死去親人,看到小孩,動物;聽幻覺)
‧日落症候群(日落後產生燥動,日夜顚倒)
‧游走(漫無目的到處走動)
‧貯存東西(藏匿金錢或是各種東西),錯置,藏物,翻尋
‧昂然自得,欣快感
‧冷漠,毫不在意,茫然不知所措
‧停止服藥
‧不適合的吃
‧社交功能衰退

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
1.      判斷力上的困難:例如落入圈套或騙局,財務上不好的決定、買了對受禮者不合宜的禮物。
2.      對活動或嗜好的興趣降低。
3.      重覆相同的問題、故事或陳述。
4.      在學習如何使用工具、設備和小器具上有困難。例如:電視、音響、冷氣機、洗衣機、熱水爐(器)、微波爐、遙控器。
5.      忘記正確的月份和年份。
6.      處理複雜的財務上有困難。例如:個人或家庭的收支平衡、所得稅、繳費單。
7.      記住約會的時間有困難。
8.      有持續的思考和記憶方面的問題。

失智症十大警訊
‧近期記憶喪失影響工作技能
‧很難完成家庭任務
‧有語言表達的問題
‧對時間或地點沒有現實感
‧判斷力降低
‧穿著不乾淨或不合時宜的衣服
‧忘記東西的位置
‧個性和行為改變
‧心情時好時壞
‧對事物不感興趣喪失生活動力

預防失智症的方法
‧培養終身學習好習慣
‧多動腦、多運動
‧保持社交聯繫
‧天天輕鬆快樂
‧低熱量、低脂飲食
‧多攝取抗氧化物
‧預防高血壓、中風、糖尿病

加強大腦保護因子
‧多動腦
‧多運動
‧採地中海飲食
‧多社會參與

避免失智症危險因子
‧三高
‧肥胖
‧頭部外傷
‧抽煙
‧憂鬱

失智症的治療
治療的觀念依序是預防、治癒、減緩惡化、改善症狀及改善生活品質。
10-15%的失智症可以治療的,而且會恢復或緩解,所以正確的診斷非常重要。有正確的診斷,才能症治療。

阿茲海默症的治療由四個方面著手:
‧家庭諮詢及減少照顧者的負擔
‧一般照顧,減少意外及減染的發生
‧精神及行為常之處理
‧知能改善

照顧者的需求
‧疾病的認識與適應
‧照顧方法與技巧的學習
‧社會資源及福利的運用
‧情緒及壓力的釋放
‧家庭照顧系統無法負荷

照顧者之苦
‧活動減少
‧社交退縮
‧憂鬱症:20-80%照顧者有憂鬱症
‧挫折與憤怒
‧睡眠不佳、體重降低、筋疲力盡
‧自身疾病困擾
‧免疫力損傷

家屬面對失智症的十大步驟
‧確定現實
‧面對現實:需暸解病患與你自己會面臨何種問題
‧享受所有讓你驚喜的事
‧治療所有可治療的問題
‧結合藥物、心理和輔助的治療
    匯集廣泛支持網路
n   家人與朋友:需要家屬的團隊合作,怨恨與內疚都於事無補,把重點放在未來之挑戰
n   專業人士
n   社區服務機構
n   支持團體
    照顧好你自己
    照顧好病人
    早早計畫未來

博紹醫學講座(2013/12)-食品安全知多少?

食品安全知多少? 
主講:顏宗海醫師
提供/博紹文教基金會  整理/黃佳祥
 
食物與疾病的相關性
1.      適當的熱量及蛋白質攝取,有助於癌症、心血管病的預防。
2.      攝取足夠的蔬菜水果,有助於癌症、心血管疾病及老化的預防。
3.      食物中的葉酸、纖維素、維生素及抗氧化物可減少癌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4.      動物性脂肪及紅肉吃多(>70g/day),心血管疾病、乳癌、大腸癌及前列腺癌的風險增高。一天攝取超過85 g的紅肉,早死的風險增加13%(罹患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增加18%,而中風死亡的風險增加10%)。改吃禽肉品或全殼類食品可降低14%的死亡風險;以魚肉取代則降低7%
5.      醃漬類食物可能致癌;孩童時期吃鹹魚、豆腐乳、鹹蛋,長大後易引起鼻咽癌。
6.      燒烤、煙燻、油炸、火烤都可能增加食物中致癌物質的產生。
7.      飲酒(男性每天600cc啤酒,約24克酒精;女性每天12克酒精)會引起腦神經、肝、心臟疾病及口腔、食道、大腸、乳房癌症的增加。

飲食及抽煙、喝酒等因素約佔可預防癌症死亡原因的70%。例如台灣炒菜煎魚的油煙、燒香的煙霧、拜拜後的貢品,都含有致癌的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PAH),長期暴露於高油煙環境、卻未使用排油煙機的家庭主婦,罹患肺癌的危險高8.3倍。食物搭配青菜水果,可降低PAH所引起的細胞染色體傷害。

肉類以Dry-heat方式如碳烤、火烤、烤肉、乾煎、燒焦、及油炸方式烹飪,易產生的先進糖化終產物(AGEs),其產生的量較一般烹調方式產生多10100倍。AGEs會導致老化等多種疾病。微波、燉煮較少產生AGEs,煮、蒸最少。以Moist-heat方式烹飪如煮、蒸,並減少烹飪時間,以低溫或加酸如醋、檸檬酸的方式烹煮,可減少AGEs的產生。蔬菜、五穀、奶類等食物,即何烹飪也不易產生AGEs

在溫暖潮溼地區,農作物、食物容易引起黴菌污染,黃麴毒素(Aflatoxin)是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黃麴毒素無法經由煮沸破壞,台灣以花生、玉米、醃漬類的食物如鹹菜、醬類污染最嚴重。新鮮的綠色蔬菜,可降低55%黃麴毒素染色體突變毒性。赭麴毒素(Ochratoxin)則是腎毒性的致癌物,咖啡常會有赭麴毒素污染,五穀雜糧、中藥等除了會長黃麴毒素,也會長赭麴毒素。赭麴毒素也無法經由煮沸破壞,所有南北雜貨、五穀雜糧宜買真空包裝、充氮包裝或新鮮冷藏食品,所有食品開封後,應置冰箱冷藏,中藥材宜適度保存、清洗。

亞硝胺是一種相當普遍及強烈毒性的致癌物質,廣泛的存在食物、煙、酒、及檳榔中,以香煙中的濃度特別高,某些食物容易含有亞硝胺,如鹽醃的鹹魚、肉類及醃漬物。含亞硝酸鹽的食物不要與含胺類食物一起合吃,魷魚乾、秋刀魚、鱈魚、鯖魚、干貝、蕃茄、香蕉、馬鈴薯、蛋、起司、巧克力(含胺類食品)及養樂多、可爾必思(乳酸飲料)別跟香腸、火腿、臘肉混著吃。不吃不新鮮或鹽醃的蔬菜類食物。含亞硝酸鹽的食品與蔬菜水果合吃,可以抑制亞硝酸合成,平時多喝優酪乳、乳酸菌,可抑制亞硝胺的形成。

蔬菜含硝酸鹽的注意事項:
★蔬菜外觀無法判定是否含硝酸,購買地點應多元化以分散風險。
不要只吃綠色蔬菜,紅蘿蔔等其他顏色蔬果也要多元攝取。
★台灣幾乎每種葉菜都含有硝酸鹽,但毒性低,洗淨再吃即可。
★若蔬菜擺太久,硝酸鹽可能被分解成亞硝酸盬,大量吃進可能缺氧喪命。
★亞硝酸鹽恐與肉、海鮮的胺結合,形成致癌物亞硝胺。
★儘量不要吃剩菜,吃不完也要冰存。

塑膠容器使用注意事項:
‧不宜以保麗龍─6號聚苯乙烯(PS)容器裝熱食,以防致癌毒素釋出。
‧聚碳酸酯(PC)運動水壺、奶瓶、及罐頭食品則要小心雙酚ABisphenol A)。
‧塑膠(5PP材質)及紙製(內有PE膜)保鮮盒或包裝商品,如無法回家以瓷盤加熱只能再加溫(Re-warm)而不適合再加熱(Re-heat),需要微波時間減半。
‧不鏽鋼環保杯要使用304材質。
‧不宜以保鮮膜包裝油質食物或密封容器加熱,以防有毒物質溶出。

多吃非發酵的黃豆類食物,可降低乳癌、大腸癌及前列腺癌發生的機率;發酵類大豆類食物如味噌、豆腐乳、醬油因有黴菌及黃麴毒素污染,少吃為宜。大豆類是對抗環境荷爾蒙的最好食物,毛豆是本土產的最佳大豆食物。

茶葉中含兒茶酚等多種強烈拉氧化成份,可以保護細胞避免突變,有抗癌作用,預防心臟血管疾病發生。熱水沖泡過的綠茶才能釋放出兒茶素、綠多酚等抗氧化劑,市售一般茶飲及冷泡茶抗氧化劑成份有限。紅茶屬於全發酵茶葉,所含的抗氧化劑成份低。

國外七篇長期追蹤的研究報告,長期使用抗氧化劑維他命或營養素,反而會輕度但有意義的增加死亡率,死亡風險增加6%。另外一份長達十年的研究報告,對象為35329名健康婦女,十年中974名得到乳癌,每天服用一次綜合維他命者,較不服用者得到乳癌的風險增加19%。故長久只靠服用不同劑量抗氧化藥物或健康食品維護健康,都有可能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新鮮蔬果及食物中所含的抗氧化成份,對人體才有真正的益處。

博紹醫學講座(2013/11)-骨質疏鬆的預防

骨質疏鬆的預防 2013/11/19
提供/博紹文教基金會  整理/黃佳祥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常見的骨骼代謝疾病,台灣人平均餘命越來越高,101年女性已來到83歲,男性則是76歲,近年來老年嚴重疾病的排行,骨質疏鬆症己來到第9名。骨質疏鬆原因是骨量減少或骨密度降低,導致骨骼強度減弱使骨折危險性明顯增高,最常見於髖部、脊椎和前臂遠端。

以下是骨質疏鬆的警訊:1.身高變短,2.駝背,3.靠牆站時頭和牆壁有距離,4.肋骨到骨盆的距離變小。世界衛生組織提供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 ®(台灣使用者需看到右上角頁面為台灣國旗),可至以下網址:http://www.shef.ac.uk/FRAX/tool.jsp?lang=cht 自行填寫評估。

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有以下考慮因素:停經,老年,藥物(如類固醇,抗癲癇用藥),家族史,薄弱、小骨架,低鈣飲食,沒有活力的生活型態,抽煙,飲酒過量。骨質疏鬆症嚴重時甚至導致骨折,因為它不易有自覺症狀,若一旦發生卻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造成死亡。台灣骨鬆患者骨折的機率如下:
骨鬆患者骨折數據資料              女性      男性
65歲以上發生一次脊椎壓迫性骨折         千分之198  千分之125
髖骨骨拆率(/100000)              392      196
一生一次發生脊椎體、髖部或腕部骨折之風險    33%       20%
發生髖骨骨折後一年內之死亡率          15%       22%


骨質疏鬆的診斷,當骨質密度T值等於或小於-2.5,即為骨質疏鬆症。另外如有低創傷性骨折,即使骨密度T值大於-2.5,仍得診斷為骨質疏鬆症,應積極預防及治療。預防骨質疏鬆有5步驟:
1. 攝取足夠的鈣、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
2. 規律運動
3. 避免抽煙和飲酒過量
4. 諮詢骨質密度和骨質疏鬆醫師
5. DXA檢測骨質密度

運動除了預防骨質疏鬆的好處外,尚可促進肌肉力量、提升身體的柔軟度及協調性,以及增加平衡感減少跌倒造成骨折。另外起床與躺下時,為預防突然躺下對脊椎造成傷害,在躺下時,應先側坐在床上,然後一手支撐著慢慢側躺,然後翻轉成面朝上的平躺姿勢。起床時則用同樣的方式,反過來完成起床的動作。

在預防跌倒方面,應暸解以往跌倒原因,查明可能引起跌倒的衣物,矯正視覺、聽覺,避免酒精及鎮定劑,避免攜帶過重的物品,鼓勵多使用輔助性器材,以增加平衡度。

博紹醫學講座(2013/10)-膽道疾病

膽道疾病  2013/10/22
提供/博紹文教基金會  整理/黃佳祥

膽囊大約在我們上腹部,肋骨的下方,大約只有我們姆指頭的大小。俗話說肝膽相照,膽囊就是附著在肝臟旁,而且兩者的功能、疾病會互相影響。膽囊本身並無分泌的作用,而是收集肝臟分泌的膽汁進行再吸收,幫助消化,原本肝臟分泌的膽汁是金黃色的,但流進膽囊後就會變成墨綠色,這就是膽囊再吸收的作用。

膽道疾病分成兩類:結石與腫瘤。膽結石說起來是一種文明病,和我們吃的高脂食物有關係。性別、年齡、生活習慣也是引發膽結石的因素,例如兩餐之間的時間拖延過久,造成膽友在膽囊內濃縮過度,就比較容易造成沈澱結石。有一種靜脈營養的方式,利用靜脈注射提供身體所需營養,號稱可以一個月以上不用進食,這種方式的副作用就是膽結石。

膽囊的色素結石和肝硬化有關。糖尿病、心肌梗塞、尿毒症的患者如果有膽結石,要即早手術。急性膽囊發炎有48小時的急求黃金時間,過了48小時只能以消炎止痛藥緩解,待疼痛較消後才能進行開刀切除膽囊的手術。還有一種膽塩對某種膽固醇結合的膽結石有縮小作用,但這樣的作用並不一定對患者有利,因為原本卡在膽囊的膽結石變小後,有可能就掉到膽道去了,反而阻塞的更嚴重,患者更痛苦。而且膽塩只能對因膽固醇而造成的膽結石發揮縮小作用,一旦停止服用,膽結石又會回復原狀,但長期服用又會對身體產生副作用,因此這個方法就不可行。

傳統膽道手術是非常危險的一種手術,但後來技術的進步,例如超音波與核子醫學的運用,都對膽道手術有幫助。但用在腎結石有用的超音波碎石,但對膽結石卻無法運用,因為腎結石可以在超音波碎石後由膀胱排出小石頭,但膽結石被超音波擊碎後,體積較小的碎石反而會卡在膽道中,所以超音波碎石無法用在膽結石的治療上。所以目前膽道手術使用的是微創手術,使用腹腔鏡進行手術,比起傳統的膽道手術,腹腔鏡手術可以說是相當安全的手術。膽道手術後需要注意三件事,避免吃太油、避免大魚大肉,以及注重運動。

膽系疾病除了結石問題外,還有瘜肉。不痛的膽結石不一定是好的,因為可能膽囊發生病變,也就是所謂的膽囊癌,這又是另外一個大的議題。依據統計,當膽囊瘜肉達到1公分,日後被證實為膽囊癌的機率相當高。

博紹醫學講座(2013/09)-漫談肝炎

漫談肝炎  102/9/24
廖運範 院士 主講 
提供/博紹文教基金會  整理/黃佳祥 

今天簡介急性肝炎是什麼?慢性肝炎又是什麼?有沒有辦法預防?治療?
先介紹肝與對肝造成傷害的凶手。肝臟吊在我們橫隔膜下,分左葉和右葉,肝的上方是心(心肝寶貝),肝由於有肋骨保護著,所以正常的情況下應該是摸不到。肝的下面是膽(肝膽相照)。肝臟的特色是內含很多的管道,血管有動脈、靜脈、門脈等,還有胆道分枝, 但是肝內沒有神經。肝臟的外表有一層膜,這層膜有少許神經,所以只有肝臟腫大把膜撐大時,才會感覺到痛,

  肝臟本身不會感覺痛之外,還有一個特點是肝臟的再生非常快速,僅次於皮膚。曾有一個病例報告指出病人的左邊肝臟切掉二週後出院,不幸車禍死亡,死後解剖卻發現他的肝臟已恢復正常,所以一般相信如果一個人的肝臟被切掉一半,三個禮拜內會再生恢復到原來的樣子。這特性使得肝臟可以進行活體移植。

肝臟最小的單位是細胞,一個肝臟大約有三千億個細胞,供養我們全身60兆個細胞,肝臟內兩個細胞之間圍成一個微小管道,我們的膽汁並不是膽製造的,而是肝臟製造的,然後經過這些小管道流出去。肝臟內有很多酵素,大家最熟知的是GOTGPT,肝細胞破掉後,GOTGPT就會跑到血液裡,我們可以從血液觀察GOTGPT的高低,越高代表有越多的肝細胞破掉,所以GOTGPT的量,大概可以代表病人肝細胞破掉的數量。

肝臟是人體內最大的器官,重量大約是人體重的1/401/50,可是瞬間經過肝臟的血液量是人體血液總量的1/8,這代表的意思是肝臟是人體內血液最豐富的器官。為什麼肝臟需要這麼多血液?食物進入胃腸道消化後吸收,經過門脈被送到肝臟去,在肝臟內合成人體所需,例如吃下去的肉被消化成胺基酸,吸收後在肝臟合成蛋白質,然後送到身體其他需要的地方,所以肝臟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合成身體所需要的材料,並且還能將多餘的養分儲存起來,以備萬一。另外肝臟會將吸收進來不要的或有害的東西分解代謝出去,所以肝臟也有解毐的功能,因此肝臟可以說是人體內的化學工廠。它實際的能力比我們身體需要的大很多,只要1/4的肝臟發揮功能就可以應付人體所需,也因為這樣,肝臟即使被破壞到一半以上,它仍不一定會出現症狀,可能被破壞到3/4以上才會出現問題而被察覺。

血液中的紅血球有其壽命,一段時間後就會破壞掉,紅血球破壞後會放出膽紅素,如果紅血球被破壞的量過大,肝臟無法處理過多的膽紅素,病人就會出現黃疸,也就是溶血性黃疸。如果紅血球被破壞的量是正常的,但肝臟有病無法處理正常量的膽紅素也會造成黃疸,也就是肝性黃疸,肝炎的病人病況嚴重的話,會出現肝性黃疸。如果上述原因都不存在,但膽道被結石或腫瘤塞住了,膽汁流不出去也會造成黃疸,這是阻塞性黃疸

肝臟問題可以用抽血檢查發現,一般的檢驗所就可以檢查GOTGPT,現在的稱呼改為ASTALT,如果喝大量的酒,或是某些藥物會讓GGT特別高,可能GOTGPT都不高,但肝臟發炎時,這些指標都會昇高。肝硬化的人血液會淤積在脾臟內,脾臟會把血小板吃掉,所以肝硬化重的人,血小板會不足,一有傷口就出血不止,因此有時候也可以從血小板的數目推測肝硬化的程度。凝血時間和肝臟內凝血酶原的製造有關,凝血酶原不夠時,會使得凝血時間拉長,肝病嚴重時,製造凝血酶原的能力不足,所以凝血的時間也會拉長,可以判斷肝病的嚴重性。

其他ABC…等型的肝炎也可以靠抽血來判別,例如B型肝炎的表面抗原(HBsAg),只要血液裡有HBsAg,就代表被感染了B型肝炎,如果沒有抗原卻有抗體,代表之前有得過B型肝炎,但現在有了抗體,已經對B型肝炎免疫。C型肝炎沒有抗原,只有抗體,所以只能檢驗C型肝炎的抗體(anti-HCV)。如果被檢驗出有C型肝炎的抗體,大概代表目前被C型肝炎感染,要進一步檢驗是否有C型肝炎的病毒。另外可以從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可以檢查出膽囊是否有結石?肝臟是否有長腫瘤等?另外針刺肝生檢(所謂的肝切片)可以檢查肝組織病理進一步確認是肝炎?還是肝硬化?長的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

肝炎的原因有ABCDE型五種病毒引起的肝炎,酒精也會引起脂肪肝、甚至造成肝炎、肝硬化,大概男生一天喝80mg,女生一天喝60mg,連續5年就會引起酒精性肝炎,假設酒精濃度為12%的紅酒,500c.c.大約就有60mg的酒精。金門高梁約酒精濃度約40%,大約160c.c.就是60mg。現在台灣生活改善、超重的情形越來越多,跟著越來越多人有脂肪肝,脂肪肝太嚴重時,也會造成像酒精累積造成的肝炎。還有一種是藥物性肝炎,藥物性肝炎比較沒有辦法預防,可能是過敏反應,讓病人突然就得到肝炎,另外還有自體免疫性的肝炎與體質有關,幸好台灣少見。現在常聽人說工作過度會”爆肝”,其實和肝臟無關,得到肝炎的確會疲倦,但太疲倦並不會造成肝炎。一般所說的猛爆性肝炎是最嚴重的病毒性肝炎和藥物性肝炎造成的。

許多肝炎是可以事前避免的,例如藥物性肝炎,很多治療疾病的藥都會引起輕度GOTGPT的上升,這個不要緊,但是這其中有大約不到1%的病人會引起非常嚴重的肝炎,比如說結核病的藥、某些治甲狀腺的藥、少數吃的香港腳的藥。醫師用這類藥會定期監測GOTGPT等,必要時停藥或換藥。藥物對於肝臟只有一個原則:「只有傷肝的藥,沒有補肝的藥」,前陣子很有名的牛樟芝,最近就有牛樟芝引起很厲害肝病的新聞。總之,藥不要亂吃,要吃只吃醫生開的藥。

酒精性肝炎靠自己控制也可預防,喝酒過量先發生脂肪肝,然後是酒精性肝炎,再來才發生肝硬化,因此不要連續多天喝酒,喝酒的量一天也不要超過40mg。脂肪肝就是一般所說的粉肝,肝脂肪過多也會在肝裡面造成新的纖維也會往肝硬化發展。發生脂肪肝的原因有體重過重、高血脂、糖尿病等。不要亂吃藥、不要連續飲酒、控制飲食體重,這些肝病的預防操之在我。

病毒性肝炎比較重要的是B型肝炎和C型肝炎,A型肝炎和E型肝炎病毒是從口進入,最後隨糞便排出,所以衛生習慣很重要。BCD型肝炎是隨血液或體液傳染,目前的捐血中心都會對血液中的B型和C型肝炎病毒做篩選,所以現在已不太可能以血液的途徑感染肝炎,以全世界的統計來看,大約50萬袋的血液只有一袋血液會傳有B型肝炎病毒。體液感染最多的是不安全的性行為、共用針頭(刺青或紋眉未消毒乾淨)、刮鬍刀共用等等,帶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的血液,就有機會傳到另一個人身上。若B型肝炎病人的血液滴到桌上,B型肝炎病毒可以在桌上存活6個月,所以B型肝炎病毒是非常頑強的病毒。

並不是每一個人得到肝炎就會有症狀,如果是大人得到急性肝炎,10個人大約只有3人會有症狀,一開始的症狀大多是精神不振、倦怠、噁心甚至嘔吐,小便顏色變深(茶色),然後眼晴皮膚變黃,這就是急性肝炎的症狀。但10個人中有7個人沒有症狀,而100人中只有1個人會變成猛爆性肝炎。所謂猛爆性肝炎是得到肝炎一、二個禮拜後不但出現上述症狀,而且開始意識不清,那就是肝臟被破壞得太厲害,原本的功能都無法運作,身體的毒素廢物無法代謝,跑到腦部造成昏迷,就是肝昏迷。肝昏迷若未即時救治,死亡率非常高,超過40歲發生肝昏迷,死亡率高達六成。救治肝昏迷甚至可能要移植肝臟,幸好發生肝昏迷的機率很低,A型肝炎大約不到千分之一,B型肝炎約百分之一。小孩子若感染到肝炎會表現出症狀的比例更低,大約只有十分之一。

急性肝炎超過6個月不癒就變成慢性肝炎。A型肝炎或E型肝炎不會變慢性,而且就像麻疹,以後終生免疫。B型肝炎就要看感染的時間,新生兒若得到B型肝炎,身體會以為這是母親給的,根本不反抗,所以沒有症狀,但是有百分之九十就留在他體內,變成慢性B型肝炎的帶菌者。幼童越小被感染到B型肝炎,變成慢性帶原者的機率就越大,學齡前感染有25%變慢性,若是小學時被感染,大約有10%會變成慢性帶原者,若是大學以上成人才得到,大約不到3%的機率成為慢性帶原者。

C型肝炎則不管任何時間得到,約有85%會變成慢性。D型肝炎比較特別,它要依賴B型肝炎,所以它的傳染也要跟著B型肝炎,D型肝炎和B型肝炎一起急性感染變慢性的機率不到5%,預防B型肝炎也就預防了D型肝炎,但是如果是慢性B型肝炎病人感染急性D型肝炎,則D型肝炎變僈性者達80%

飲水和食物衛生對A型和E型肝炎的預防非常重要,A型肝炎現在有很有效的疫苗,兩歲後施打兩劑疫苗約90%以上終身免疫。台灣很少E型肝炎,而是落後一點的地方較多,如中國西北和東北、緬甸、印度、越南,E型肝炎若發生在孕婦時,死亡率非常高。1980年代推廣公筷母匙以及施打疫苗,A型肝炎在台灣幾乎快要絕跡,台灣的年輕人已經沒有自然的A型肝原抗體,日後還是有可能得到,故台灣應該推廣沒有抗體的年輕人打疫苗。但近年似乎感染人數有增加,所以要去東南亞旅遊前,可以先檢測有沒有A型肝炎抗體,若沒有抗體可以先施打免疫球蛋白預防,回來再打疫苗才能一勞永逸。B型肝炎患者若得到A型肝炎會更嚴重,故有B型肝炎者最好也先施打A型肝炎疫苗。

目前對阻絕C型肝炎感染源的工作已有不錯的成果,例如捐血中心事前篩選、使用拋棄式的針筒(BC型的肝炎病毒要100度的高溫才能殺死),C型肝炎若採積極治療,約有60%~70%的治癒率,服藥期約1年,治癒後就終身免疫。

D型肝炎常伴隨B型肝炎,所以打過B型肝炎疫苗就不會得到D型肝炎。台灣經過衛教宣導,1990年後幾乎就沒有新的D型肝炎。B型肝炎是台灣最大宗的肝炎原因,門診病人中,10位約有8位是B型肝炎患者。B型肝炎除了被外界水平感染,還是一種由母系傳染的疾病,原因是在生產的過程中,母親帶原者的血傳染給嬰兒,血液中的病毒傳染稱為母兒(垂直)感染,台灣的B型肝炎帶原者約有一半是由這個路徑而感染的。另一半則是水平感染,所以如何讓小孩子不要感染到B型肝炎,是預防B型肝炎患者變成慢性最重要的因素, B型肝炎疫苗可以有效的切斷母兒間的感染和小孩子幼兒時期的感染。美國在1982年研究出B型肝炎疫苗,我們試驗有效後,就全面推廣新生兒的B型肝炎疫苗施打,提醒媽媽們嬰兒出生後24小時內就施打疫苗,1984年並由政府付費,免費提供新生兒施打B型肝炎疫苗,領先全球,現在全球一百八十幾個國家都把新生兒施打疫苗當成必備的政策,所仿傚的例子就是台灣,所以新生兒施打B型肝炎疫苗可說是世界冠軍。而從癌症統計數字上也可以證明,B型肝炎疫苗是全世界第一個可以預防癌症的疫苗,這是因為B型肝炎和肝癌有正相關的因果關係。台灣在新生兒接種B型肝炎疫苗上非常成功,施打率達到97%,而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平均大約只有50%左右。

新生代的B型肝炎會逐漸減少,可是根據1996年到2005年肝炎防治基金會到全台各處做肝炎篩檢,共檢查了16萬多18歲以上的成年人,檢查HBsAg或是C型肝炎,顯示 15%20%的成年人是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推估全台仍有310萬人是慢性B型肝炎帶原,可能有43萬人的血液內帶有C型肝炎,換句話說,有350萬人的慢性肝炎帶原者在2300萬人間活動。

一般人常聽到所謂慢性肝炎的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但其實只有少部份人會走上這三部曲。慢性B型肝炎的人大約有70%會變成不活動的帶原者,也就是表面上抗原還在,但實際上沒有肝炎。只有30%是有活動性的帶原,需要照顧處理或治療,這種有活動性的帶原者若未治療,每年有2-4%的比例會轉變成肝硬化,肝硬化再不治療,每年有高達4%會變成肝衰竭,3-6%發生肝癌。肝衰竭的意思是肝臟沒辦法應付日常生活的需要,於是就會出現黃疸,無法製造適量的白蛋白,於是出現腹水,甚至不小心會吐血…等等。有些人會轉變成肝癌,到這個程度病人很快就會死亡。雖然70%的慢性肝炎患者不會走上這三部曲,但還是有少數人會得到肝癌。總的來說,慢性肝炎患者約有25%是死於肝病,推算起來約有70萬人會死於肝硬化或肝癌,幸好自從健保給付肝炎治療後,每年死於肝硬化的病人已從2004年的5,400年降到最近不到5千人,十大死因中肝硬化也從第六名降到第九名,可見療效頗佳。雖然慢性肝炎是無聲的殺手,可以利用抽血檢查篩檢肝炎,不幸的是根據對受檢者所做問卷調查,在檢出是HBsAg帶原者中有2/3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帶原者,其他1/3知道自己是帶原者的人只有1/3去看醫生治療。而其他帶原率低的美國(0.2%)和日本(2%),都對40歲以上的國民進行肝炎的血液篩檢,台灣的肝炎帶原高達17%,卻未進行全面的肝炎篩檢,直到去年(2012)衛生署才同意國民可以用健保進行一生一次的肝炎篩檢。如果知道週邊親友有人B型肝炎,特別是母系的親戚若有肝病,或者直系親屬有人有肝硬化或肝癌,一定要勸他們去做檢查,現在已有相當有效的特效藥,可以阻止活動性帶原者或肝炎病人的肝病惡化甚至痊癒,定期的篩檢也可及早檢出來得及切除或根治的肝癌